当前位置:首页 > 胡氏动态 > 宗亲速递
胡氏动态

【怀念耀邦】思忆胡耀邦:思念依然无尽

作者: 日期:2022-04-18 15:53:59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5日),男,字国光,湖南浏阳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1981年6月至1987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

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33周年纪念日,本网编发以下文章,以示对耀邦同志的追思和怀念。


1.jpg

2.jpg

    1986年2月,胡耀邦在云南省罗平县和各族群众一起跳民族大团结舞。

3.jpg

 1957年5月,毛泽东、刘少奇等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前排中为胡耀邦。

4.jpg

 1985年9月,胡耀邦(中间坐者)在甘肃陇南农村视察途中同群众在地头交谈。


子女和老部下著书撰文思忆胡耀邦

  在胡耀邦同志逝世22周年之际,由胡耀邦同志的长子胡德平所写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温家宝总理为该书代序。

  在书的前言中,胡德平写道:“本书的作者,既是一名中共党员,又是书中主人公之子。本人不回避这两重角色和关系,现将耀邦同志这一时段的心灵史呈献世人,任凭浏览评说。”在书中,他不仅回放了父亲在改革大潮中的身影,而且融入了自己的诸多思考。

  12岁认识毛泽东,35岁任“省委书记”,从一个农家孩子到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的人生充满传奇,也闪耀着一个共产党人把自己献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的精神和理想的光辉。

  除胡耀邦子女出了多本怀念父亲的专著外,这些年来一些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也先后发表纪念文章,或缅怀胡耀邦的丰功伟绩,或回忆和胡耀邦共事的故事,或讲述与胡耀邦的深厚情谊。

  “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2010年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21周年纪念日。在当日的《人民日报》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了题为《再回兴义忆耀邦》的署名文章。

  “他的一生代表了共产党人的良心”2004年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15周年纪念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纪念会上发表讲话,深情怀念胡耀邦。这篇讲话稿后来以《近距离感受胡耀邦》为题,公开发表。

  “宁可让一家苦,不肯让一路哭”2010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诞辰95周年纪念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胡启立在纪念会上发表了题为《人生、人格、人心》的感言。此文现收录在胡德平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里。

  胡耀邦,他的背影依然牵引我们的目光。

     传奇人生激荡时代风云:12岁认识毛泽东,35岁任“省委书记”

  少年开始职业革命家生涯

  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时文乡(现为文家市镇中和乡)苍坊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胡氏家族世代以农耕为业,无人靠读书做官。但是,重视男童的启蒙教育,却是这个家族代代相传的古训。再穷的胡家男孩,也能保证得到启蒙教育。家境贫寒的胡耀邦,正是在宗族的资助下,完成了初小和高小的学业。

  胡耀邦的家乡是中共活动的中心地带,他的父母和哥哥姐姐都参加了革命。在家族的影响下,少年胡耀邦投身革命的热情越来越强烈。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原来生气勃勃的中国南部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那一年胡耀邦12岁,正在高小读书。9月20日清晨,胡耀邦和同学们看到操场上聚集了很多当兵的,就嘻嘻哈哈地趴在学校围墙的豁口上看热闹。他看到一个穿着白色土布褂子的高个子走到队伍前高声讲话,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参加革命后胡耀邦才认识到,那天他目睹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秋收起义。

  1930年5月,胡耀邦回乡担任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从此告别学校,开始了自己作为职业革命家的一生。

     35岁成为

  “中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1950年2月成都解放后,胡耀邦前往南充担任川北区(当时相当于省级行政区)党委书记、行政公署主任和军区政委。这一年,胡耀邦35岁,可以说是“中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1952年夏天,胡耀邦奉调进京,到青年团中央工作。在这以后的14年,胡耀邦一直负责共青团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

  那时胡耀邦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主动到青年群众中去,年轻人腼腆,你不主动去结交他,他才不理你呢。”一天晚上,他跟团中央机关的几位同志说:“走,到少年宫玩去。”到了门口,却被几个少先队员把着门不许进。胡耀邦笑着向少先队员求情:“让我们先进去看看,不动手,不吵闹。”后来还是一位工作人员认出了他们,才把他们带进去。

  1962年11月10日胡耀邦带职下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1964年11月,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辖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省区)第三书记兼陕西省委第一书记。

  那时的陕西一穷二白、生产落后、农民生活困苦,胡耀邦上任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夜以继日地工作。由于过度劳累,他病倒了。一位前来探望他的老同志说:“我进了潼关以后,看到关中的麦子长势喜人,看来今年要大丰收。陕西肥了,耀邦瘦了!”

  1966年“文革”开始后,胡耀邦是最早被拉出来示众、批斗的中央委员,也是被大规模围攻并直接遭受肉体摧残的领导干部之一。

     平反冤假错案

  掀起“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5年7月,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的邓小平提出要“整顿中国科学院,加强领导”。一个月后,胡耀邦“出山”,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在中科院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大会上,胡耀邦激情洋溢地挥动着手臂说:“40年前的今天,我们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长征。40年后我们再干一件大事,进行新的长征,把中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强国!”

  1977年,胡耀邦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刚一上任,他就一心想要纠正“文革”中被“四人帮”颠倒的是非和扭曲的思想。平反的过程阻力重重,但胡耀邦从不退缩。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建国以来的冤案、假案、错案,不管是哪级组织,哪一个领导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有人挑衅地问:“毛主席批的怎么办?”胡耀邦斩钉截铁地回答:“照样平!”在胡耀邦的带领下,全国各地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共有300多万人得到了平反。

  除了平反冤假错案,胡耀邦还十分重视纠正在“文革”中被扭曲的理论和思想。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全国震动。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这篇文章审阅把关的,正是胡耀邦。文章发表的前几天,胡耀邦最后一次仔细审阅了文章,在提出两点修改意见后说:“我认为可以了。”这篇载入史册的文章就此诞生。

  文章发表当天,新华社作为国内头条新闻全文转发。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9家中央和地方报纸全文转载。一场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就这样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有人这样形容文章的作用和冲击力:“中国,就像一个疲惫瘫软的旅人,突然服用了兴奋剂,一下子又恢复了青春活力,马上生机勃勃起来。”

     6年批阅群众来信2000多封

  平均每天一封

  1980年2月,胡耀邦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按照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不再设中央委员会主席这一职务)。在任期间,年届古稀的胡耀邦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献给了工作。

  据《人民日报》报道,胡耀邦从1979年到1985年6年多的时间里,共批阅群众来信2000多封,平均每天都要批阅一封。1984年10月,旅日华侨韩洪烈给胡耀邦来信,谈到由于他父亲在“文革”期间被遣送农村,弟弟韩仲元失去上学机会,走上了犯罪道路被判刑,刑满释放后没有工作,一家三口生活很困难,希望有关部门能为他安排工作。胡耀邦对这封信非常重视,并作出了妥善处理。

  深入基层、关心民众是每一位跟胡耀邦共事过的人对他的共同印象。1985年秋天视察西北时,胡耀邦一行住进当地一个兵站的两层楼。随行工作人员安顿他上楼休息后,便在楼下打起扑克来。玩了一会儿上楼去,却发现胡耀邦不见了,大家全都慌了神儿,赶紧问门口的哨兵:“看见总书记出去没有?”哨兵摇摇头。找了半天还是没有,只好又问那个哨兵:“看见个小老头儿出去没有?”哨兵说:“看见了,一个人往那边的村子去了。”当工作人员找到胡耀邦时,发现他正盘腿坐在一户农家的炕上,跟一群老汉们聊得兴高采烈呢。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北京与世长辞,走完他73岁的革命生涯。

     老部下和子女回忆胡耀邦:思念依然无尽……

  胡耀邦逝世后,近些年不少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都发表纪念文章,或缅怀胡耀邦的丰功伟绩,或回忆和胡耀邦共事的故事,或讲述与胡耀邦的深厚情谊。

  胡耀邦的子女也出了多本怀念父亲的专著。在他们心中,父亲的言传身教永在眼前,他们对父亲的思念永在心间。

  “我亲身感受着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和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亲眼目睹他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忘我情景。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他的行事风格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温家宝

  老部下眼中,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2010年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21周年纪念日。在当日的《人民日报》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了题为《再回兴义忆耀邦》的署名文章,怀念当年陪同胡耀邦考察贵州等地的经过。

  讲到1986年2月胡耀邦一行到黔桂交界处的天生桥水电站工地,慰问春节期间坚持施工的建设者时,温家宝总理写道:

  “当晚,耀邦同志在武警水电建设部队招待所一间简陋的平房中住下。不久,他开始发烧,体温升到38.7度。事实上,从午后开始,耀邦同志就感到身体不适。不过,他依旧情绪饱满地参加各项活动。”

  “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在四周响个不停,但大家没有心思过年。我和耀邦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守候着他。2月9日,初一早晨,耀邦同志的体温达到39度。这里远离昆明、贵阳、南宁等大城市,附近又没有医院,大家都很着急。好在经过随行医生的治疗,耀邦同志到晚上开始退烧,大家的心才放了下来。”

  “2月10日上午,身体稍稍恢复的耀邦同志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前往广西百色。经过320多公里的山路颠簸,耀邦同志于晚上6点多到了百色。在百色期间,耀邦同志带着我们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旧址,并与百色地区8个县的县委书记座谈。2月11日晚,我们赶到南宁。随后两天,耀邦同志在南宁进行短暂的休整。我根据耀邦同志的要求,又带着几个同志到南宁市郊区就农业生产、水牛养殖、农产品市场等问题进行调研。每次回到住地,他总是等着听我的汇报。14日和15日,耀邦同志经钦州前往北海市,先后考察了北海港和防城港的港口建设。2月16日,耀邦同志又折回南宁,与三路考察访问组人员会合(编者注:此前考察访问组分成三路:分头前往云南文山、广西河池和贵州毕节地区)。接着,他用两天半的时间听取了考察访问组和云南、广西、贵州的汇报。”

  “2月19日下午,耀邦同志根据自己13天沿途调查的思考并结合有关汇报,在干部大会上作了即席讲话。他特别强调,中央和省级领导干部要经常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访问,密切上级与下级、领导机关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正确的领导,减少领导工作的失误,提高干部的素质,促进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如果问我对胡耀邦同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大家如此怀念他,正因为他的一生体现了共产党的初衷,他的一生代表了共产党人的良心。”

     田纪云

  2004年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15周年纪念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纪念会上发表讲话,深情怀念胡耀邦。这篇讲话稿后来以《近距离感受胡耀邦》为题,公开发表。田纪云在文章中写道:

  “对于胡耀邦的民主作风,凡与胡耀邦同志接触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他让人说话,敢让人说话,动员人说话,"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这是胡耀邦同志身体力行的名言。记得1985年6月,劳动人事部副部长严忠勤在向书记处汇报工资改革方案时,因与耀邦同志理解不一致争论起来。但事后耀邦同志对我说:严忠勤这人不错,敢于直言。”

  “胡耀邦同志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时时刻刻铭记着人民群众的疾苦,在他任总书记期间,一有空就深入基层,访贫问苦,调查研究。那些有名的穷山恶水、荒漠边陲、严寒高原、世界屋脊他大都走到了。1986年5月,我陪他去甘肃考察工作,他告诉我:全国2000多个县他已去过1500多个,甘肃省地市一级还有两个未到,即甘肃平凉地区和甘南回族自治州,这一次就是来补这一课的。胡耀邦同志本来心脏就有点毛病,有高原反应。甘肃平凉海拔比较高,到后刚住下我就发现他嘴唇发紫,上楼有些吃力,我劝他少活动,晚上就不要开会了,但他说没关系,适应一下就好了,晚上照常开座谈会,听汇报,还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

  “顺便说一下,耀邦同志生活非常简朴,衣着很随便,粗茶淡饭,不挑食,不嗜酒,吃饭很快,比如四个菜刚上了两个,他就吃完饭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他的特点,也抓紧时间吃饭,生怕跟不上总书记的节奏。”

  2005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诞辰90周年纪念日,田纪云再次撰文纪念他,题目就是《胡耀邦是共产党人的良心》。

     子女眼中,宰相肚里能撑船

  1948年11月,时任兵团政治部主任的胡耀邦正在太原战役的前线,而夫人李昭在后方的石家庄,即将临产。就在此时,石家庄遭到敌人的偷袭,身怀六甲的李昭在警卫员的保护下,迅速转移。胡耀邦的三子胡德华回忆道:“母亲只记得被拉上一辆运煤车,跑了大概一两天,途中生下我。”

  由于家里已接连生下两个男孩,父母都望女心切,以至于他出生后,父亲直接从前线传话:“既然又是个男娃,也没什么好回去看的。”胡德华就这样默默地来到人间。

  1952年,胡耀邦调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二年,4岁的胡德华说着一口四川方言跟随母亲来到北京。有一次,胡德华不想去幼儿园,被严厉的母亲打了一顿。但父亲从来没打过孩子。

  调皮的小德华儿时是个结巴,有意思的是,从小就喜欢演说的胡耀邦也有些口吃。“大人总说"哎呀,你就是学你爸"。父亲开会的时候"啊,那个那个",我也跟着"啊,那个那个"最后他生气了轰我走,我就跟他做个鬼脸跑了。那会儿我爸和王震见面,人家都管他叫结巴子。”奇怪的是,随着胡德华长大,胡耀邦的口吃也渐渐矫正了。

  全家团圆的幸福时光转瞬即逝,很快“文革”开始了,胡耀邦被打成“走资派”,胡德华也受到牵连,当时他还在上高中,理想是考清华大学、做工程师。然而刚读完高一,他就被分配到北京市政二公司工作,负责修马路。“当时我的工种叫"壮工",听着都可怕。我一天能吃掉一斤八两粮食,可见体力消耗有多大。”对于儿子当工人,胡耀邦并无异议,反倒鼓励胡德华用第一个月工资给家人买礼物。

  1973年,胡德华考入重庆通信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通信学院教书,在南京一呆就是10年。1986年,胡德华才回到北京,进入中科院软件研究中心工作。父亲去世时,他是唯一一个守护在病床边的亲人。

  “他很和蔼,特别喜欢孩子,别人的孩子他也喜欢,当时团中央气氛特别好,除了工作朝气蓬勃之外,在生活上特别融洽。我爸会带别的干部的小孩出去玩,别人也带我们家的小孩出去玩,整个机关里面特别温馨。”

     胡德华

  “父亲恐怕从来没想过,一个5级干部的工资,如何在养活这个9口之家以外,再来应酬这车水马龙般的客人。仅父亲接待客人、买书、抽烟这三项,他的工资就有时入不敷出。”

     李恒

  胡耀邦夫妇一直渴望有个女儿,终于,第四个孩子是女儿,于是高兴地叫她“满妹”,意思是“满足了”,直到她长大参军,才随母姓,取名李恒。满妹是胡耀邦最疼爱的小女儿。在她童年对家庭的记忆里,第一印象就是客人特别多。“团中央的人都知道父亲的工作方式很特别,他不大去机关上班,却习惯把人约到家里来谈话、汇报工作、研究问题、撰写文章。他的书房和客厅,简直就成了团中央的另一个书记处办公室。中午一过12点,下午过了5点,父亲必定留大家吃饭……仅父亲接待客人、买书、抽烟这三项,他的工资就有时入不敷出。”

  “文革”中,父亲下放,满妹去当兵,直到1975年复员回到北京。

  满妹还记得,1977年父亲当上中组部部长后,蒙冤受屈的人们奔走相告:受了苦,找中组部;有冤枉,找胡耀邦。“那几年,我们家门口经常聚集着一些手拿材料的上访人员,满怀期待地等着父亲下班回家。父亲对身边工作人员早有交代:"凡是来找我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在胡耀邦主持平反的冤假错案里,有不少人是当年整过胡耀邦的。但他宽容大度,一样给这些人平了反。“我曾跟父亲开玩笑:"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你的肚子里能跑航空母舰。"邓小平的女儿毛毛说过,你瞧耀邦叔叔打牌,他的牌拿在手上,另外三家都能看到。既无害人之心,也无防人之意,是父亲一生的最大特点之一。”

  1988年底,胡耀邦心里涌起对故乡的深深思念。11月11日,他回到湖南长沙,几天后,在那儿度过了自己的最后一个生日。目睹家乡人民对自己的关爱,胡耀邦感叹道:“我这辈子有两个没有想到,一个是没有想到被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一个是没有想到在我退下来以后,还有这么个好名声。”2005年,在胡耀邦诞辰90周年之际,满妹把这段话忠实地记录在《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