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满发会 日期:2025-11-01 13:41:34
在无锡惠山的江南水乡,有一座名叫“天上村前”的古村。清晨的钟声一响,百年积淀的科教传统与家风文脉被唤醒;在这片“明清遗风、五水归田”的古老格局里,最能听见的脚步声,来自一位低调而坚定的现代乡贤——胡杰。
胡杰,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无锡蓝力智能董事长、惠山区工商联副主席、堰桥商会会长、雨人文化研究所所长、惠山区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长期担任惠山区人大代表,获评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惠山区优秀企业家、慈善大使等称号。他还是满公(中国)胡氏文化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胡氏文化组织负责人。许多人第一次见他,便会被公司门口那句朴素而分量十足的标语吸引——“什么叫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这既是企业作风,也是他本人行事的注脚。

一、身份与理念:把企业做到文化的高度
在胡杰看来,“一流企业办文化,二流企业创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常挂嘴边的话,点明了他对企业和社会关系的独到理解:产业之上是品牌,品牌之上是文化。经营企业,他注重制度与风气;参与商会、工商联工作,他善作桥梁纽带;担任人大代表,他习惯从群众急难愁盼出发,推动一件件“小事”成就民生的“大事”。他的同事与乡邻常说:胡杰做事,不张扬、不声势,却见实效、见温度。
二、公益与担当:在关键处“拉一把”的那只手
公益看似无声,却最能看见一个人的价值秩序。2008年惠山区“蓝天下的关爱”慈善募捐,他第一时间向区红十字会捐助50万元;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带领企业与员工迅速行动,凝聚爱心捐款5.2万元;堰桥中心小学百年校庆,他资助10万元支持教育;在堰桥中学设立奖教基金,鼓励教师与学子攀高峰。2021年疫情吃紧之时,他心系一线与社区,捐助防疫物资和资金,向惠山经济开发区、堰新社区等单位输送300箱物资与10余万元救助款,并追加捐资支持外地抗疫。日常事务里,他也以代表身份推动民生改善:建议恢复622路公交原线、协调春节经营秩序等,件件落地、事事有回音。对求助者,他总习惯“多做一步”——公司经营遇困、家人突发意外、学子学费困难,他尽己所能解难纾困。于是,“企业家、慈善家、好邻居”,成了他在乡里乡亲中的三重身份。

(胡杰(左二)带领长安人大代表组代表考察村前古村)
三、根与魂:从“雨人故里”守起一座古村
胡杰是村前人,对故土的爱是一种本能。村前胡氏,自北宋理学大家胡瑗而下,绵延六百余年,家学渊源深厚——胡瑗“明体达用、分斋教学”的“苏湖教法”名动一时;近代胡壹修、胡雨人兄弟创办胡氏公学,开无锡乡区新学先河;村前公园与图书馆在乡村率先设立;胡敦复、明复、刚复三兄弟“一门三博士”,与友人共创私立大同大学,“北有南开,南有大同”名重一时;从村前走出的专家学者逾百,横跨物理、化学、工程、医学、外语、教育等诸多领域,形成了罕见而厚重的科教谱系。
城市化浪潮汹涌而至,古村面临拆迁、文化遗存岌岌可危。胡杰紧急“叫停”,发起成立雨人文化研究所,多次在“两会”上提出“文化湿地——胡雨人故居及村前古村相关文化遗存保护”提案;他持续奔走、联络媒体、对接主管部门,推动村前一批重要遗存纳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录,改变了原有拆迁路径,为古村争来喘息与转圜。2009年,他自筹资金修缮胡汉学老宅,办村级农家书屋;2012年前后,他又以个人出资一千余万元修复积谷仓、蒙学堂、晴雨操场、胡雨人墓等文物点,使残破斑驳之地重焕青砖粉墙的雅致气韵。此后,央视科教频道《人物》栏目播出纪录片《中国教育第一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村前由“被忽视的角落”转身为“乡野里的明珠”。

(胡雨人铜像,树立于1935年。)

(建于1895年的积谷仓,2012年重新修缮。)

(建于1902年的胡氏公立蒙学堂,2012年重新修缮。)
保护不仅是修房子,更是续文脉。2012年,雨人文化研究所与中国物理学会达成合作,每年出资15万元设立以胡刚复命名的物理奖;当年10月,胡杰推动中国物理学会将堰桥中学设为“科普基地”,邀请院士走进乡村校园,科教火种在青少年心里悄然点燃。正如他所理解的:一处古村的真正价值,不只在砖瓦门窗,更在代代相传的知识、精神与志向。
四、路径与方法:从“天上村前、书香故里”走向文旅振兴
2017年起,作为惠山区人大代表,胡杰系统谋划“天上村前、书香故里”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路径,核心思路可概括为“四个一体化”:
其一,文化核心区一体化。 以“天上村前·雨人故里”石牌坊为牵引,恢复“村前公园”为“雨人公园”,“天上市图书馆”为“胡雨人图书馆”,建设“胡氏三杰纪念馆”“村前民俗博物馆”“胡雨人教育馆”“雨人广场”等,打造“中国第一个科教文化古村”的展示与交流中心。

其二,记忆地图一体化。 以“安定、文昭、大同、敦睦、清流、明体达用、经术造士”等主题,或以“雨人、壹修、彬夏、敦复、明复、刚复、汉学、莲渠”等名人命名,串联胡氏公学旧址、积谷仓、故居群与80余处控保点,形成“可触摸、可漫游、可讲述”的记忆路径。
其三,风貌样式一体化。 统一明清建筑风格,围绕胡雨人铜像,划分传统文化保护区、雨人文化广场区、科教文化中心区、商业发展经济区“四区联动”,以“文化风貌+公共空间+生活场景”统筹设计,避免“只修不活”。
其四,平台资源一体化。 搭建多元协作网络:与中国物理学会、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江苏省作协、江苏省漫画协会、惠山区摄影家协会等机构共建平台;引入两院院士资源与适合惠山的研发项目;以“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的复合业态,打造社区文化节、地方节庆、主题展演等品牌活动,提升文化软实力并转化为长期动能。
这一整套“保护—展示—教育—产业—社区”逻辑,使村前不再只是“被修复的古村”,而成为“可持续的文化生态”。政府层面高度重视,规划“天上村前、书香故里”文旅城,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彼此成就。

2018.10.26 胡杰参观印尼日立工厂(前排右三)
五、家国与乡梓:从家族记忆到共同体想象
村前胡氏的科教传统,是一代代人以知识改造命运、以学术服务国家的真实注脚。胡杰深知:家学不是“私有资产”,而是面向未来的公共财富。他与胡氏家族基金会保持密切联系,搭建国内外桥梁;每逢清明,组织族人返乡祭祖、与乡亲交流;通过信息互通与资源对接,让散落世界各地的村前子弟与故土重新“连线”,也让故乡有了链接世界的“接口”。这份“扎根—延展”的双向奔赴,使古村的价值从“地方性”升华为“现代性”。
六、人物风格:低调、坚韧、可复制的现代乡贤
概括胡杰,其核心品质不外三点:低调——行事不喧哗,以效果说话;坚韧——多年如一日盯住古村保护的“硬骨头”,在舆论热点之外做“长期主义者”;可复制——他所探索出的“以文化为纲、以教育为魂、以平台为器、以社区为基”的路径,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古村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本。

捐资千万,是“硬投入”;持续十余年的制度化推进与公共动员,则是“硬功夫”。他用企业家的组织力,撬动公共议题的社会协同;用乡贤的情感力,激活人们对家园的共同想象;用学人的文化力,把一地历史转化为当代教育与科技的土壤。今天的“天上村前”,不只是古村新生的品牌,更是“文化自信落地为社区日常”的实践。
2025年10月,江苏省胡氏宗亲联谊会完成换届选举,他当选江苏胡氏宗亲联谊会的会长,他还是企业家、慈善家、人大代表,更是新时期乡村文化复兴的杰出代表人物。村前古村的晨钟声声,正在告诉后人:当文化被珍视、教育被点亮,一座古村就能照见一个地区的未来。
结尾处,仍愿借那句朴素的标语作收:“能够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保护古村、赓续文脉、厚植科教、造福乡邻——这些看似“简单”的事,被胡杰坚持做成了“长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