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

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胡集村

作者: 日期:2019-08-06 14:45:57

  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胡集村

   胡集村位于惠民县城东南26.5公里乐胡路与220国道交汇处,地跨东经117°41′,北纬37°23′~37°。东临滨州25公里,西距遥墙国际机场80公里,向南5公里该县魏集镇相邻,220国道在村南横跨而过,交通优势非常突出。

  胡集村,又名胡家集,原名胡家,胡集镇政府驻地。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始祖胡达吉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胡家。后因相继迁入多姓,并立有集市,遂改名胡家集。该村原主街为南北方向,今新辟东西向贸易市场街,聚落略呈三角形,399户,1663人,有耕地1608亩,村西北角为为镇直机关驻地。

  胡集村原为路北商业重地,民朴物阜,商贾云集。集市逢二、七,但自何时创建,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已无资料参考,但据村内老人介绍,古时胡集大集在方圆近百里之内仅次于武定府大集(近惠民镇大集),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和物资交流的重要集散地,每逢大集,可谓人来人往,人声鼎沸,南来北往之客商无不要在此路过,意染指胡集村之灵气。盖因在胡集村偏东部有一条街道(古时胡集村的商场街),相传此街道直通北京城,很多在当地小名气的人物如曾为官的、曾成为商业成功人士的都是出生在此条街道上,因而此街道有“龙脉”之称,于是越传越远,越传越神秘,于是,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不愿意在此街道上走一走,住一注,以沾染灵气,福荫子孙,此街道上的生意也就更为火爆,并成为了胡集村的主要商场街。后来,由于在该村逐渐兴起了书会文化(即今日之胡集书会),众多民间艺人踏杳而至,竞相来该村献艺、切磋、收徒、望空,胡集村的知名度起亦随之鹊起,人们更坚信胡集村藏龙隐凤,人杰地灵,因而人越聚越多,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竞相聚拢,终成鲁北商邑重地。民国期间,其牲畜交易市场闻名全省,省内外各地的牛、马、驴、骡等交易商人都来此购买贩运。

  如今,胡集村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非农经济,二、三产业均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该村还以胡集镇被列为滨州市中心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契机,积极主动进行沿街楼开发,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拓宽50米宽街道,栽植法桐等树木,建设绿化草坪,安置标准路灯,使村子的硬件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该村连续五年组织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不断壮大集市规模,丰富集市商品交换品种,胡集大集在方圆百里的集市重地地位得到了巩固。此外,由于村硬件建设的明显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化,胡集村工贸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今已经有各种面粉加工厂、木板场、棉花良种场、纺织厂、酒厂、密目网厂、混合肥料厂及鲁北农机商城、鲁北二手车交易市场等15家,年创产值达1.2亿元,胡集村的绝大多数农民已经不再单纯的从事传统的粮棉生产,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种点口粮田够吃饭、办厂经商挣工资”的农工两栖新型农民。

  真正使胡集村名誉九州、蜚声海内位的还是“胡集书会”。胡集书会又称为胡集灯节书会,因其每年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七举办,正好跨越元宵节而得名。胡集书会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民间艺术常年竞相发展的结晶,被誉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和河南马街书会并成为全国两大书会。2006年5月20日,胡集书会正式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胡集书会始于始于元朝,兴于明清,距今已近800年。书会的形成,史书中记载的是,宋朝时期在我国北方的民间,就广泛流传着一种音乐与唱词相结合的“说诨话”说唱艺术。到宋朝末年,赵德麟又创作出一种说唱艺术“鼓子词”,这时,“平话”在惠民这一带又非常盛行。据说惠民城里每年有书会,艺人们聚合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书目,到元代初兵乱时期,艺人们将节会迁至惠民城南七十华里的胡家集(即:现在的胡集村)。民间则有这样的传说,在胡集大集上,从南北边各来了“唱鱼鼓”和“唱落子”的两个艺人,因争场子,两人闹起了矛盾,互不服气,相持不下。第二年又各自约来了更多的同行艺人再次对垒,如此连续几年,艺人越来越多,观众也越来越踊跃,影响也随之扩大,这就是书会之始。后来艺人们慢慢的意识到,随着书会影响的扩大,艺术上相互竞赛、交流是好事,不能视为敌对行动。于是就利用每年正月十二大集,借上市说书卖艺之便,齐来聚会,畅叙友情,交流书目,传授技艺,拜师收徒,各续师承门户。艺人们意识到这种集会对于加强团结、促进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十分重要,所以他们不拘远近,每年自觉地按时赴会,胡集灯节书会就这样世代相传繁衍至今。每年正月十二胡集书会上,说唱的书目,都是选唱传统书目中最精彩的片断,有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渔鼓、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毛竹板、评词、竹板书、沧州木板、相声、河南坠子等,昔日还曾有过窑调、摔缰大鼓、数来宝等。从上午8点一直唱到下午4点,成就了千年来曲艺文化的一件盛事。

  整个灯节书会是由“前节”、“正节”、“偏节”组成,“前节”是在正月十二胡集大集以前,距离较远的艺人们为了不误会期,提前几天来到胡集,在周围的村中演唱,行称“前节”。自正月十二到十七这六天是书会的高峰盛期,书价最高,行定“正节”。十八至二十一的四天是书会的“偏节”,书价略低。

  自1983年至今,国家文联副主席、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高元钧,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郝爱民、郭全宝、姜昆、唐杰忠、冯巩、刘伟等众多曲艺界泰斗和大师均曾多次莅临书会献艺。1985年建省曲艺厅,同年全国曲协副主席陶钝亲笔“胡集曲艺厅”五字。

  胡集村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爱,也离不开党的富农惠农好政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更为胡集村又好又快发展拂来了春风,村两委班子坚决要团结带领群村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和谐文化促进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胡集书会 的草根艺人们

  在鲁北大地有一片曲艺的热土,那就是惠民县胡集镇。800多年来,每年正月,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如朝圣般自发地来到这里说书献艺,形成了享誉海内的曲艺盛会―――这就是2006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胡集书会”。其与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正月十三)并称全国两大书会,是享誉中外的民间曲艺盛会。而今年的胡集书会,恰逢西方情人节 。

  关于胡集书会,身世颇为神秘,已经没有人能说清她具体起于何年何月。据《惠民县志》记载,胡集书会始于元代,兴于明清。在宋朝时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一种说唱艺术―――说浑话。到宋朝末年,又流行起鼓子词。到元初兵乱时期,艺人们把书会迁至惠民县城东南七十里的胡集村,经年不衰,场面逐年扩大,逐步形成了盛大的胡集书会。

  经代代相传,胡集书会延续至今已有800多年。每年元宵节前后,说书艺人从四面八方云集胡集,纷纷登场亮艺,说书卖唱。在这里,没有豪华的剧院,没有舒适的坐椅,说书艺人随便找一块儿地方,简易 桌凳一摆,就可以听到悠悠的琴声和韵味十足的说书声。艺人们并不在乎场地简陋,他们所关心的是自己的演唱是否有听众。艺人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他们都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争的是谁的摊前人多,喝彩声多。

  曾经的胡集书会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大戏”,艺人们都习惯在胡集村南首的大、小空场和巷尾演出。而最壮观的是,胡集村有一个宽23米、长达130米的干沟洼地,艺人们摆场子,脱下棉衣,捋起袖子,扯高嗓子,击鼓弹琴,拿出看家本领尽力献艺。在这以天为幕,以地为台的乡间大舞台上,你唱你的,他唱他的,说古道今,演奏着世代相传的乡音,尽情地释放和宣泄内心的欢悦与悲苦。据记载,《老残游记》中大明湖畔著名说书艺人黑妞也曾到此说书。当地贵族魏氏第十世传人魏肇祥生活奢侈 ,为讨黑妞欢心,竟向其场子里扔元宝,最终竟得以纳黑妞为妾。书场周围上万名观众簇拥倾听,干沟洼地便成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那阵势真可谓气壮山河。待到书会结束,说书人沿途卖艺归去。翌年正月十二,各地说书艺人们又从四面八方来到胡集相聚。“赴约书会”已经成为每一个说书人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说书人约定俗成的一个行规。

  然而岁岁年年,胡集书会在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同时,也遭遇了无情的阵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文艺形式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胡集书会的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艺人开始减少了,群众参与数量也已开始下降。说起近些年的胡集书会,很多人都是一声叹息。据统计数字:1983年时,来胡集书会的艺人还有300多档,而至2003年只有7档,规模锐减。寥寥无几的艺人、寥寥无几的观众,成为无数人心头的遗憾和失落……

  而今曾经的干沟洼地早已不见了踪影。在有关部门的关注下,经过了数年的沉寂后,胡集书会又焕发出了年轻的光彩。在一片鼓板弦歌、琴筝齐鸣中,数百档艺人摊位沿长街依次而摆,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说书人击鼓弹琴,说古唱今。书会的曲种丰富多彩,有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木板 书、山东快书、评书等,艺人们说唱的书目虽各异,但大都是传统书目中最精彩的片段 。各种曲调扬声齐发,十里八乡的百姓簇拥倾听,书会一时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