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谱文献 > 谱牒研讨
家谱文献

胡志良:胡安国研究专栏(一)

作者:胡志良 日期:2023-08-31 07:18:47

  作者简介:

  胡志良,笔名石榴红,男,汉族,湖南省衡山县人,1966年5月生,大学、四级调研员、高级工程师,现为湖南省水文化学会会员、省茶叶学会会员。1986年参加全国大学生作文竞赛获衡阳赛区一等奖,曾是衡阳市狮子吼文学社会员,踏浪诗社总编辑。1994年为衡山县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政协常委。是衡阳市和衡山县科技专家库专家,拥有国家专利七项,曾获得湖南省科技成果登记三项,省科技进步奖两项、市科技进步奖一项。在国家、省、市媒体发表论文及作品60余篇,其中获得省征文二等奖三篇、市征文获奖四篇、县征文获奖十余篇,文章多次收录入衡山年鉴、万方数据等。

  胡安国晚年入湘的迁徙轨迹

  石榴红

  湖湘学派奠基人胡安国,在1097年被宋哲宗钦点为探花后,定居在湖北的荆门长达30余年,直到1129年夏秋之季,56岁的胡安国因战乱从荆门被迫迁徙,最后定居在衡山南岳紫云峰下,苦心理学,成就一代宗师。他为什么要举家南迁?又是怎样迁徙的?这两个问题深深地吸引着我,为此,在浩瀚的官方史料中,终于让我以时间节点为脉络找到了答案。


1.jpg

图1:1127-1130年金军全面进攻南宋之战


  1126年八月,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于1127年二月攻陷北宋都城开封,俘宋徽宗、钦宗两帝,北宋灭亡。因1126年为丙午年又是靖康,因此这一事件史称丙午之耻,又称靖康之耻。康王赵构于1127年五月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建立南宋政权。1127年十月宋高宗以金兵南逼,从应天府迁往江苏扬州,将防线由黄河南移至淮河、汉水、长江一线,与金发生连年战争(见图1:1127-1130年金军全面进攻南宋之战图1:),此时位于长江以北的荆门已成战乱动荡之区。

  1129年三月,苗刘之变后,高宗于四月还宫复辟,为了收拾河山,渐图恢复,高宗起用主战派抗击金兵,选择杭州为行在,也就是皇帝临时居住点,选择南京为行都,也就是备用都城,高宗在行都南京准备大干一场,依托天险,给金军以迎头痛击。1129年四月,经抗金名将、时任枢密使的张浚推荐恢复胡安国给事中职务,胡安国回信给宰相吕颐浩,推辞不就,高宗御书一封交给时任起居郎的胡寅,令以皇上的意旨催促他父亲就职;同时派遣钦差赶到荆门颁旨,催促胡安国赴京,并要求沿路州郡以礼恭送。既然皇命难违,加上荆门动荡不安,已不可久住,胡安国听从了朋友意见,处置了家财,带着细软和书籍,领着家人、学生、使役等一百余人于1129年七月后浩浩荡荡离开了长江北岸的湖北荆门,沿着长江向行都江苏南京出发。

  没想到金灭宋之心不死,分四路大军发动了第五次南侵,以金兀术为统帅,亲率主力追击高宗小朝廷。1129年八月,当胡安国行到长江边的安徽池阳,离荆门已两千余里,而高宗皇帝已经从南京向江浙一带逃离,而金兀术大军就在后面追赶,皇帝也难当,这次高宗被被金兵赶了几个月,一直逃到温州的海上,并在海船上过了1130年的春节。

  此时,胡安国一行人又怎么办?追上皇帝去任职肯定不可能,拖家带口追也追不上,皇帝还在大逃亡;折返回荆门也是不可能(注:有研究者认为是折返回荆门了,窃以为不可能,原因有四:一是时间套不上,高宗七月五日从杭州移驾南京,之后在南京交代胡寅催促安国赶快前来,安国到池阳时,已知道高宗逃离南京,转移到吴、越,而高宗是闰八月初出南京,十月到越州,也就是说胡安国在池阳时应该在九、十月间,荆门到池阳二千多里,回去是逆水而上,然后再从荆门过洞庭到湘潭又是千多里,已不可能在冬季出现在碧泉。二是荆门已成乱区,也回不去了。三是胡寅九月退二线是直接向湘潭而去。四是胡宏曾记述“先君子自荆、郢趋吴、越,遇腹心之疾,不至而返。徜徉游行,遂至湖南,横涉清流”,也说明胡安国未返回荆门)。

  何处安身?其实胡安国早有打算,年轻时路过衡山南岳,就十分喜欢南岳风光,有在南岳定居的计划,于是胡安国一家在门人的帮助下,从安徽池阳折返向衡山南岳迁徙。1129年冬,胡安国一家行到湘潭碧泉,这个地方好啊,翠绿澄净,藻荇交映,山清水秀,附近有座龙王山,山后有个慈云寺,住持龙王长老仙风道骨,飘然而至,与胡安国促膝而谈,热情邀请胡安国到慈云寺小憩,虚席以待。于是一行人逶迤而入慈云寺。

  舟车劳累,赶快安顿下来,当然如果能把碧泉这个地方买下来就最好不过。可惜兵荒马乱,正是大动荡的时期,时机不对,形势不妙。1130年二月追赶皇太后的第四路金军从江西移兵湖南,行政长官向子諲坚守长沙城8天后出逃,潭州失陷,皇亲赵聿之自杀,金军屠城,在湖南抢掠六天后于三月离去。由于溃军沿途剽掠,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众纷纷起来反抗,钟相在湖南常德揭竿而起,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很快发展成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见图2:1130年-1135年钟相杨幺农民起义控制区)。而此时在南京胡寅面对危局,于1129年八月向高宗上书,直陈时政得失,得罪了宰相吕颐浩,于九月被退二线赋闲,也在赶回的路上,那就在这慈云寺寄住等待与胡寅会合吧。那知道由于兵乱,交通不便,胡寅从杭州出发走了半年终于在1130年三月到达湘潭,实现了全家团圆。


2.jpg

图2:1130年-1135年钟相杨幺农民起义控制区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禽兽不如的人,那就是孔彦舟,说他禽兽不如是因为他不顾伦理,强娶自己的亲生女儿为妾。此人残虐成性,是宋军沿江招捉使,于1130年奉旨在湖南讨伐义军钟相,占领了衡州城,屯兵五十余日,就把衡州百姓杀戮净尽。自江西至湖南,无问郡县与村落,极目灰烬,到处残破,十室九空,战争是残酷的,带给人们的创伤永远不会磨灭。流落异地的胡安国一家也雪上加霜,于1130年十月,胡安国的夫人王氏终因病情加重而去世。因战乱无法葬回福建,也无法葬回荆门,只好就近选地葬在湘潭龙穴山。

  1131年春,南宋叛将马友、曹成、孔彦舟又在衡州、潭州一带大打出手,兵漫原野,战乱不止。湘潭是真的呆不下去了,衡山南岳去不了,也不敢去,于是胡安国一家在1131年四月,开始向西转移进入邵阳。十二月,经过舂陵到达永州东安县,在东安县九龙摩岩留下“武夷胡寅、宁、宏侍家府自邵之舂陵过此。门人江陵吴郛、湘潭黎明从之。绍兴元年十二月初六日”的石刻(见图3)。接着又迁徙到广西全州,转向全州西南的灌江、清湘一带,几间破屋四周用茅草遮围,一行五十余人,每天在瘴气昏暗,狂风大作的环境下,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从荆门迁徙出发的百人,不到两年多时间,胡安国一行人减少一半,可见战乱给人们造成的损失是多么巨大,和平又是多么的珍贵!


3.jpg

图3:永州东安县九龙摩岩石刻


  1131年12月,胡安国被朝廷任命为中书舍人兼侍读,三品的待遇,胡安国推辞,朝廷不同意,1132年春,朝廷又派遣使者到全州颁旨,在无法回绝的情况下,胡安国只能先以《时政论》二十一篇献给高宗。后在胡寅、胡宁陪同下到临安赴任,胡宏在全州管家。在胡安国父子三人离开不久的1132六月,曹成率残部窜入灌江作乱,一天夜里,只听得到一阵鼓响,由远而近,胡宏带着亲属仓皇奔避。放在破屋里的一切家什及文书数千卷都被乱兵一把火烧为灰烬,连祖考、祖妣志铭也一起丢失了,还好后来在吴郛、黎明手上寻回(注:有研究者认为胡宏《题祖考志铭》记述的不是此次事故,窃以为胡寅与胡宏记述的是发生在全州家中的同一事件,否则必是1129年那次胡安国应召后发生的事,这样就与1129年冬全家在湘潭碧泉的时间套不上)。

  而胡安国父子三人却不知家庭变故,于1132年七月从广西清江登舟,经浙江祖印江口到达临安,八月因反对相国朱胜非于1132年八月二十一日被退二线赋闲。皇差难当,既然被撤职,那就回吧,胡安国父子三人登舟而回,三天后到浙江衢州访医看病,停留了二十天,接着到浙江丰城龙泽寺暂住。在龙泽寺胡安国父子三人决定分兵两路,胡寅去广西全州找胡宏及亲属,直接去衡山南岳,胡宁陪伴父亲在龙泽寺小住到1134年初夏去南岳,在南岳会合。

  于是胡寅踏上了寻亲的路途,其中辛酸,有诗为证“四海兵戈里,一家风雨中。逢人问消息,策杖去西东。”到1132年底,胡寅在清湘山寺中遇到避难在此张季兰及亲属。胡寅与胡宏兄弟带着亲属从清湘山寺出发,于1133年4月到达南岳在胜业寺先行安顿下来,并着手在南岳紫云峰下买地建房。另一路胡宁陪伴胡安国于1133年正月才从丰城来到湘潭慈云寺,半年后才于七月到达南岳,全家老小终于喜得团聚。


4.jpg

图4:1129年——1134年胡安国迁湘路线图


  通过一年的建设,房屋建成,叫“书堂”,到1134年春胡安国一家由胜业寺搬到紫云峰下的自己的新居书堂。总算有了个安身之所,胡寅为此喜不自禁,沿途熟悉的南岳风景,再加上久雨乍晴,使他诗兴大发,欣然而作《奉家君自胜业迁居书堂久雨乍晴道中口占》:“五峰收卷万层云,一水流通四海春。南极有星天地久,东风无际柳梅均。”

  紫云峰下书堂的建设完成,终于结束胡安国一家流离失所的生活,标志着从1129年夏到1134年春,晚年胡安国苦难迁徙的结束,也最终实现了胡安国“卜居衡岳,为终焉计”的理想愿望。自此以后五年,胡安国足不出户,毕精竭虑,废寝忘食,在胡宏、胡宁的帮助下,夜以继日订正缮写《胡氏春秋传》,终于在1136年十二月完成了《胡氏春秋传》,全书共三十卷,计十万余字,胡安国为此自作《春秋传序》并向高宗《进春秋传表》。自此《胡氏春秋传》成为了官方指定的必备参考书,圆了无数读书人的梦。

  下面是收录在《全宋文》中的亲历者的主要参考资料,其它的不一一列举:

  (一)《斐然集》卷二六《先公行狀》

  “……年二十有四,中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进士第。…….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反正之始,枢密使张浚荐公可大用,申命前除。公辞,因致书宰相吕颐浩……寅时修起居注,上赐之手扎曰:“卿父未到,可谕朕旨,催促前来,以副廷伫。”公以建康东南都会,上既在是,而眷待如此。行次池阳,会闻车驾移驻姑苏,将踰浙而东。公重感疾,遂具奏而返。是日亦敕下,除公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十二月,除中书舍人兼侍讲。公辞。……朝廷不许公辞,又遣使至所居。公遂行。以《时政论》先献之。……二年(公元1132年)七月,入对于临安行在所。……实八月二十一日也。……公登舟稍稍诉流,三日而后。行次衢﹑梁,访医,留再旬。至丰城寓居,又半岁(公元1133年)。乃渡南江而西,休于衡岳,买山结庐,名曰书堂,为终焉计。…….晚岁,居山下五年,竞亦不出。”

  (二)《宋史》卷四三五《胡安国》

  “……三年,枢密张浚荐安国可大用,再除给事中。赐其子起居郎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既次池州,闻驾幸吴、越,引疾还。 绍兴元年,除中书舍人兼侍讲,遣使趣召,安国以《时政论》二十一篇先献之。论入,复除给事中。二年七月入对,高宗曰:"闻卿大名,渴于相见,何为累诏不至?"安国辞谢,乞以所进二十一篇者施行。高宗称善。寻除安国兼侍读,专讲《春秋》。…… 胜非遂相,安国竟归。”

  (三)《斐然集》卷二〇《悼亡別記》

  “……己酉(1129年)歲,春二月旦,女真輕兵渡淮,揚州潰。寅脫身至常、潤間。久之召還,复為省郎,遷左史。秋九月,請奉祠,得之。其時荆門已為盜區,家君度洞庭而南,寓居湘潭。而寅行次臨川,值敵兵方下江西,諸郡甚梗。明年(1130年)三月,僅得至庭闈。退問君:「今茲憂乎?」其對猶前。冬十月一日,先令人疾革,執君手。頃之捐館舍。君於諸婦中最蒙愛,以君多病,每寬其禮儀。辛亥(1131年)春,臣盜馬友、孔彥舟交戰於衡、潭,兵漫原野。四月,奉家君西入邵。席未暖,他盜至,又南入山,與峒獠為邻。十二月,盜曹成敗,帥兵於衡。又遷於全。西南至灌江,與昭接境。敝屋三間,兩庑割茅遮圍之。上下五百餘指、度冬及春,瘴霧昏昏,大風不少休。鬱薪禦寒,粢食僅給。壬子(1132年)春,家君有掖垣之命。寅與弟寧侍行,季弟宏守舍。行既远。六月,成餘众卒入灌江,君與二姒將子女倉皇奔避。一夕忽聞鼓聲已近,徒從閧然四逸,囊橐悉委之。獨餘負橋者不去,遂偶脫。冬十一月,家君罷掖垣,還至豐城,遣寅省家。歲盡,逢之清湘山寺中。君身獨暑服餘單布衾,嫁日衣襦無存者,獨挈寅敕文、誥身皆無失。寅勞苦既定,問:「君驚懼莫此為甚矣!」對曰:「至無奈何,惟一死耳。」蓋以兒發刀自隨,急則用事,無所懼也。大抵君氣和而誌靜,見理明而臨事果。癸醜(1133年)春正月,家君來湘潭。秋七月,然後尊卑會於南嶽。甲寅(1134年)終歲奠枕。”

  (四)《斐然集》卷一〇《謝禦札促召家君劄子》“……以壮年守官湖外,赏爱衡山,有卜居之志”

  《斐然集》卷一一《论衡州修城札子》 “……衡州昨经孔彦舟兵屯五十余日,杀戮净尽。今经五岁矣,城外三四十里间,尚无耕种之民”

  《斐然集》卷一五《缴傅雱用赦量移奏》 “……彦舟不敢安处,遂破鼎州,遣兵击败锺相,又以押送为名,直犯湖南,入据潭州。已而大掠潭、衡,旁及永、邵,三湘千里之内,公私舟船为之一空”

  《斐然集》卷十七《寄刘致中书 》 “……而散于盗贼,空囊来湘中,食口无虑千指,流离漂转,略无宁岁”

  《斐然集》卷十八《寄赵秦二相书》“己酉崴自荆门避地,遂来湘中,兵革相寻,又五年,乃克息肩。人生不可以无寝庙也,即欲结茅数间;族众不可以吸风露也,又欲买田二顷。然侨寓力薄,无由可成。”

  《斐然集》卷二六《荚氏墓志铭 》“……予先君子岁在己酉,航洞庭而南,小憩碧泉之上,老于衡岳之阳”

  《斐然集》卷二七《祭龙王长老法赞》 “呜呼!崴在己酉,强敌内侵,予先君子,航湖而南,小驻碧泉。莽野荒墅。冬郁湿薪,急雪堆户。忽有僧至,草衣赞公。佛堂巍巍,步象音锺。与之坐谈,饭以乳湩。惜其遁身,公材利用。厥后慈云,虚席生尘”

  《五峰集》卷三《有本亭记》 “……乃求得其地。夷榛莽,植松竹,山有为樵牧所残者,养之;流有为蒿壤所壅者,疏之;岩石之为草木所湮没者,辟之。未及有成,而先君子长弃诸孤!”

  《五峰集》卷三《题祖妣志铭》“建炎乙酉之秋,江、淮、河、汉之间,群盗纵横。先文定被召趋行在,仲任行事,某当家责。以强逼人,沮、漳之间,非遗种处也。则奉母令人,及诸亲属,弃生生之资,渡岷江而南。不几月,大盗蜂集,故庐文书数千卷悉为灰烬,而祖考、祖妣志铭亦在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