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仁平 日期:2025-03-05 08:53:13
胡家垅地名由来稽考
原作者/胡仁平
胡家垅是今宜丰县潭山镇的一个地名。位于潭山西北1.8公里的宜院公路旁。查阅《宜丰县地名志》(一九八四年版》和《潭山镇志》(1995年版)得知它隶属店上行政村。它的四址北接陈家坪;南连洑溪村;东靠石潭河;西畔枧下,约两平方公里。据《清初新昌县乡、都、图、村落名称》载,它与奥米、窑下、长段、田背、店上、宅前等,同属于“天宝乡卅三都第五图”。现居住者主要是郭、张、刘、邹等姓。而胡姓只有一户3人。(95年镇志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宜丰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曾驻此地。
胡家垅,故名思义,肯定曾经(主要)是胡氏之人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丁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屋场,人们才会冠以胡家垅的地名。然而笔者作为胡氏人,查遍现在的宜丰胡氏家谱、族谱、宗谱,均不见哪支、哪系出自于胡家垅。也就是说目前存世的宜丰县境的胡氏,祖上都没有在胡家垅生活过的痕迹。
目前居住生活在潭山、天宝的胡氏主要有: 一、龙岗村堆上自然村胡氏,始祖师尧公于1266年由奉新稻田迁来(其中一支于明朝,又分居天宝黄沙毛洞);
二、天宝东港胡氏,其始祖念九公,于宋建炎四年(1130)从敖桥竹垣迁徙到天宝会市。60多岁时,因厌烦天宝古隘道车马、行人喧囂吵闹,于1170年左右携子孙向北迁移10公里到东港开基立族(明正统年间,胡同济迁滕桥);
三、天宝长桥百吉胡氏,南宋末期,胡雲公从同安洞山迁居到此;四、天宝山背胡氏,其先祖宋末由高安龙潭徙居芳溪巴蕉村,元朝中后期廷然公再迁山背。这些胡也与“胡家垅”无任何关系。
考据宜丰的人文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三国黄武年间(222一-229年)在天宝设置了古宜丰县,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在盐步设立新昌县,1914年因与浙江新昌重名复为宜丰县,至今1800多年的历史。
原县城东门关外,晋时为纪念许真君建有“化民观”,唐时称“元康观”,宋太平兴国间改建,元朝、清朝时熊姓人两次重修。观内存放有一口大铁钟(现存县博物馆),是胡姓人捐款铸就的。其钟铸于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十一月),钟高1.57米,底径1米,腰径0.8米,钮高0.34米,重600公斤。铭文曰: “筠州新昌县天宝乡宜丰团辛会排班岭胡辟。先曾祖十郎、祖二十八郎、父十一郎、发心舍县下管内元康观大钟一口,及造钟台屋一座刷染等。但辟今将元铁添助铸过完全,入观夤夜供养,凭兹上善奉荐曾祖、祖公、七考及丈人雷十四郎、丈母涂氏九娘,去识生界,及今在堂慈母刘氏九娘,福寿具足尽叶。辟与妻雷氏九娘,弟晴新、妇李氏十五娘、男世哲、世亮、世隆、世享,人人善庆,各各清休……金石之音具足。钟偈曰:清音才震,遐尔俱闻,尽证圆通,通令解脱。一生他世,永悟钟声,法界今生,俱承妙力.....” 整个铭文共提及22个有姓有名之人(前阕14人、后阕8人),还有未提名的6位叔伯父。此钟铭是目前记载宜丰有关建县及其他人文历史最早、最古老的文字物证。
从铭文中得知,胡辟的曾祖父、祖父、父亲曾经铸造了一口铁钟捐献给元康观,并做了房屋安放。因年久铁钟可能锈烂,1103年胡辟又添加了一些生铁,将原铁钟重新镕化进行了铸造。根据谱碟规制,按24年(左右)一代。那么胡辟的曾祖胡十郎,应该生活在公元1000年左右。所以胡辟这支胡至少在五代十国后期就徙居到了天宝。为了考证这支胡氏渊源,笔者堂兄原县博物馆馆长胡绍仁老先生在世时,耗费大量的时力,最后无果而终。
2006——2018年笔者在编撰《宜丰历代登科记考》一书时,发现县志中记载的北宋元丰二年(1079)的进士胡遵道、宣和三年(1121)的进士胡早、1153年的举人胡天瑞、1201年的举人胡斗南、1216年的举人胡慈亲、1222年的举人胡鼎臣、1258年的举人胡景中共7人,在核校宜丰现存所有胡姓族谱时,都没有查阅到他们的名讳,分不出(清)他们的籍贯。分析这种情况只有两个可能,一是族谱残缺,二是迁徙外出。无独有偶,2018年下半年,突然接到一个来自湖南浏阳胡姓人的电话,自称名叫胡传文,称他们祖上是宜丰人,想让我帮忙,来宜丰寻根问祖。我听后与他加了微信,叫他把族谱依据发给我。(见下图)
根据其谱首载: “旧谱称吾先世自后周广顺三年(953)迁居天宝,元未之际贼扰於吴,福寿公偕弟福庆、福彩迁居浏北胡家段……”由此可知,此支胡姓有一个不知名的先祖在953年,从外地迁居到天宝落籍,因元未(1361——1368)贼扰吴,而后裔随又出迁到浏阳北部……。
从953年到1363年,那么此支胡氏在天宝!繁衍生息了最少450年。
下面我们接着分析,
(一)、此支胡的祖先所迁居的“天宝”,是否就是我们宜丰天宝?查阅有关史料可知,在公元953年,全国曾经称过“天宝”地名的有: 甘肃省永昌县、河南省灵宝县、福建省漳州市天宝镇、山东省新泰市天宝镇。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虽然现在这些地方的“天宝”名称有的消失,有的还存在,但此支胡氏先祖除了宜丰天宝外,绝对不可能迁居其他天宝,理由很简单——这些地方离浏阳太远了。
(二)、从“……元末……扰吴……”之句来看,扰吴,是指骚扰吴地,吴地对甘肃、河南、山东、福建来说,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江西在历史上曾是吴、越、楚国的控制区域,是吴楚交汇之地,因此人们多用“吴头楚尾”或者“楚尾吴头”来概括江西东周时期的历史状况。这表明江西地区在历史上确实与吴国有关联,可以称为吴地的一部分。所以,江西的“天宝”地区在历史上也属于吴地。(三)、“……元末贼扰吴……”,查《瑞州府志》《盐乘》等史料等知,宜丰特別是北部的花桥、同安、天宝(含潭山),元末明初战乱频繁。徐寿辉、陈友谅的部队都占领过宜丰。特别是天宝(含潭山)地区,遭受到以红巾军为主的各路流寇的频繁袭扰。古阳寨毛忠吾、邹用中领导的乡勇,在抵御流寇的战斗起到了重要作用。潭山龙冈《邹氏族谱》中就载有: 邹用中带领乡勇打败华林白马寨贼寇,解救了洞山胡员外的故事。胡员外俊孚为感謝意,将孙女玉贞(邹谱错记为女儿)嫁与邹用中的次子邹宏举,还把在龙冈的十八处(杨家、茅园、罗家屋、袁家屋、荷园、大园、南瓜园等地)的庄田,全部送给孙女作陪嫁。
综合以上分析,证据确凿地可以证实,宜丰的天宝才是此支胡氏先祖繁衍生息过的地方。那么“胡家垅”属潭山管辖,与天宝有什关糸呢?这正是此文的重点所在。在今天宝、潭山地区,当地七、八十岁的老者都知道,以前的天宝是包含潭山在内的,即上天宝与下天宝统称“天宝”。至于“天宝”地名,据史料载三国时期就有。从天宝、潭山地区现有的几个大家族族谱及其他史料来看,除原先土著民无文史可考外,迁入天宝(潭山)地区的外来姓氏(除文首陈列的外),还有: 班岭胡氏(953年)迁入、洑溪吴氏(985年)迁入、店上陈氏(1065年)迁入、辛会罗氏(1090年)左右迁入、藤桥徐氏(1134年)迁入、店上刘氏(1136年)左右迁入、墨庄刘氏(1191)左右迁入、巷口谢氏(1212年)迁入、黄沙廖氏(1270年)左右迁入,龙冈邹氏、凤台肖氏均是元末迁入。
毋庸置疑,953年迁到天宝的胡氏先祖(推测是华林藩公植下二十九世孙、从华林迁来),是天宝潭山地区最早的外来住民。当年他真正实际落地就在“胡家垅”(当时可能还不一定有地名)。浇铸捐献铁钟的胡辟,应是其晜孙(六世)或仍孙(七世)。距始迁祖已150年了,发展成为一个小家族,也就有了“班岭”的地名。后又继续繁行生息了三、四百年,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小村庄,故而世人改称此地为“胡家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