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永超 日期:2024-12-13 10:47:48
福建汀州(汀西)胡氏后裔寻根故事
作者/胡南山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值得追忆。
本人胡先远(网名南山),祖籍福建长汀。家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我祖上三兄弟从福建汀州入川,定居于四川省成都府属郫邑(县),至今已有260余年。家父1948年四川大学毕业后,前往东北参加工作,我出生在辽宁鞍钢,少年成长在武汉武钢,参加工作时在四川攀钢,1978年底,随单位调动来到上海宝钢。一生与钢厂结下不解之缘,直至退休,算是改革开放之后最早的一批“新上海人”吧!
尽管一生漂泊四方,我从哪里来,我的先祖是谁,对家族的寻根溯源,一直吸引着我去不断追求。公元2005年春夏之交,我受族中长辈之托,利用现代科技工具,完成福建长汀寻根问祖大事,并亲往祖籍地祭祖访亲,让两地相隔二百六十余年音信不通成为历史,为诸房族人重建血脉亲情联系做出贡献。
福建长汀古城(2005年)
缘起
我小时候就听祖母说过,我们是客家人,祖先是从福建迁过来的。十几年前我在四川老家,看过由我祖父参与主撰的民国四年《西蜀胡氏增订族谱》,对家族的历史略有所知。后来我成都光永三叔、三婶以七十高龄个人之力,奔走于川西平原,着手开始组织续修家谱工作,其殷殷之情使我深深感动。由于长年在外地工作生活,无法参与四川修谱工作,但我考虑可以利用我的技术专长,来为家族寻根寻亲做出一点贡献。
首先,我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把《蜀谱》仔细阅读了一遍,从中,从中知道了许多家族逸事。《蜀谱》前半部分记载的是福建列祖,从第一世祖白石公到第十六世祖士鐏公的事迹,后半部分记载第十七世祖三兄弟由福建入川后的家族人名录。前半部分除了各位列祖事迹外,生卒年月和埋葬方位朝向,坟墓形状都有详细记载。从福建世祖埋葬的地点分析,我们老家应该是在福建长汀的古城乡(镇)一带。这里地处闽西山区,从地图上看距离闽赣省界大约十公里。
从《蜀谱》上还得知,除了入川三兄弟外,当年还有两兄弟(第三房和第五房)留在了长汀,也就是说除了现在知道的郫县三房后裔外,长汀应还有两兄弟的后人居住。从清乾隆四十年后就与四川郫县的骨肉宗亲失去了联系,至今已经整整二百六十年了。很明显,只要找到了这两兄弟的后人就能解开迁川胡氏家族的祖源之谜。
准备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安排。首先我在新浪网办的“万家姓维客计划”信息平台发了一个帖子,算是开启了我的网上寻根之旅:“西蜀胡氏支系,世祖讳彭字延年,居闽省长汀城西朱紫坊。清乾隆六年第十七世祖志深、志渊、志澐三兄弟由福建长汀入蜀至成都府属郫县。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郫邑胡氏二十一世祖昭文公,协同三房代表增定《西蜀胡氏族谱》并拟定了后代子孙派名:"光先承世泽,佑启有贻谋",凡有属我安定长汀西蜀三房的宗亲可与我联络。
”然后我又把这个贴子发布到福建长汀的一个论坛,遗憾的是都没有得到任何回音。我是从事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每天都要上网,对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比较熟悉。所以我决定尽快熟悉长汀及周边地区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对照《蜀谱》,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并通过QQ在网上结识长汀及古城朋友,请他们给予协助。
过程
2005年我从四川探亲回到上海后就投入了寻亲的工作。每天下班回来吃过晚饭就打开电脑,尽可能地收集有关长汀的历史人文资料,查找地图,甚至在网上收听客家话新闻节目。我要寻亲的事情告诉QQ群里的长汀朋友后,一位在厦门读书的网友告诉我,原长汀一中的一位教师曾对他们学生说过,长汀城西的确有个朱紫坊。另外他还知道长汀(包括古城)胡氏应是个大姓,除了古城镇外,还有个童坊也是个胡姓居民聚集的乡镇。
福建长汀古城汀西胡氏先祖墓地油罗窝
经过再三研读家谱,我发现其中有规律可循:大多数世祖和“孺人”(太婆)都有葬地记载,而葬地一般可认为距离居住地不远。根据推测,从第一世祖“卜筑城西朱紫坊”后,第七世祖樛庵公到第九世祖木斋公居住地变迁到长汀古城,我们的第十六世祖士鐏公和他儿子的时代(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他们可能是住在古城镇一个叫严坑大罗坑的地方。QQ群里有人提示说现在古城乡的“元坑”村会不会就是我说的“严坑”呢?会不会是后人觉得“严”字(繁体为“嚴”字)太难书写而改成“元”呢?
后来我又在《长汀县志》里发现了一册《长汀县革命烈士英名录》,在这本按村排列的烈士名单上,我发现了有许多村子里都是以胡姓为主。于是我从中选择了我认为四个可能性比较大的村庄(其中也包括元坑村),分别给这些村的村委会发出了一封同样内容的寻亲信,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
十几天以后,长汀县四都乡上湖村的党支部书记胡享雄打来电话,他明确地告诉我,我所要找寻的宗亲在长汀古城一带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可以说我这封信能够落到他的手里,也是天意和祖先的安排。这位胡书记虽然不是本支,但他因参加周边地区的胡氏活动而认识长汀古城的宗亲。
胡享雄书记告诉我古城胡氏有一位井头村小学的退休教师胡师煌,住在古城乡下,最近到广州去了。但他有个儿子叫胡炜芝现在长汀县纪委工作,今年三十多岁,同他父亲一样热衷于家族事务,胡享雄让我尽快联系上他。
圆满
2005年4月16日(星期日)上午,分离了260多年的四川宗亲首次和祖籍地宗亲通话,这的确是个难以忘却的日子。接电话的是一个普通话说得很好的年轻人,他,就是我这次寻亲过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现在县纪委工作的胡炜芝。他非常激动地对我说,你要寻找的亲人现在已经找到了。当时我们一家有五兄弟,其中长房志深,二房志渊,四房志澐三兄弟于清乾隆年间离开长汀到四川郫县定居,留下三房志溢和五房志游两兄弟留在长汀古城,他们就是当年留在长汀古城的小兄弟志游公的后代。
福建长汀胡炜芝宗亲(左)与四川郫县胡先远宗亲在祖居地
在最初的二十多年里四川和福建兄弟还有联系,福建家谱上记载了到四川去的十七个男丁。后来由于他们的父母第十六世祖士鐏公和邓氏太婆相继过世,加上路途遥远又兵荒马乱,两地逐渐失去了联系,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六十年了。没有想到四川三大房的后人还没有忘记自己的发源地,竟然找回了福建老家。也是祖宗昭显神灵,让他的后人再次团聚。
然后我们在电话上核对了从第一世祖白石公到第十六世祖士鐏公的历代列祖列宗。当时我的感受是“一个字都没有错!”(因为我们四川民国四年《蜀谱》是来源于乾隆四十年的《闽谱》(已散佚),和他们光绪二十一年的《闽谱》同源)。其后我们又介绍了两地后代的派名情况,我们四川三房的派名是 “志家文德昭昌光先承世泽”,而长汀古城五房是“志家文德芳维其师芝开”,从“德”字辈以后就不一样了。无怪乎我在网上按字辈找寻一无所获。
最后胡炜芝彻底揭开了长汀古城祖籍地名之迷,为我这次网上寻根过程画上一个圆满句号。蜀谱和闽谱上记载的“严坑”,究竟在什么位置?胡炜芝说,我们老祖宗当年的确是生活在“严坑”一带,即目前的长汀县古城镇井头村的胡屋自然村。这里过去属于“元坑”村(也就是“严坑”村!)后划归相邻的井头村,位于古城镇偏西南七华里260多年前长汀古城的胡家兄弟从这里迁往四川郫县这个胡屋自然村就是我四川郫县胡氏后人魂牵梦萦的家族起源之地!
260多年前长汀古城的胡家兄弟从这里迁往四川郫县
这个胡屋自然村就是我四川郫县胡氏后人魂牵梦萦的家族起源之地!260多年前,祖先三兄弟就是从这里出发,跋山涉水来到四川开辟新家园的。目前郫县胡氏后人已繁衍十几代,近千人之众。我凭借着互联网和现代通讯工具没有走出家门一步,仅用了三个月,就顺利实现了年初寻找福建祖籍地宗亲的计划,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结束了和炜芝的通话,我随即就拨通了成都我光永三叔,上海我光中四叔以及攀枝花家父的电话,禀告这个特大喜讯,从电话的那边传来的是和我一样是兴奋与激动……。
福建长汀(汀西)胡氏二十四世裔孙先远(网名南山)2005年6月于上海
2007年3月来自全国各地的福建长汀汀西胡氏宗亲聚会
后记
2005年网上成功寻亲之后,我于当年5月首次前往福建祖籍地祭祖认亲,并发动四川宗亲献资为十六世祖士鐏公、邓氏太婆(迁川三兄弟的父母)迁墓。上海胡在篪、在琏兄弟看到我写的寻根故事,在长汀当地宗亲的帮助下,也顺利找到他们的同房支系。在篪三哥为家族历史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而我则在这段难忘经历的激励下,参与筹建了全国首家胡氏宗亲网站,担任网站总版主,积极为广大胡氏宗亲寻根问祖,弘扬胡氏文化努力工作。至今已经十五年过去了,作为一代新上海胡家人,我的这篇寻亲记能够入编 《上海胡氏春秋》,也感到非常高兴。
胡南山 2021.10.10
本文由:胡氏宗亲网胡南山总版主提供
汀州胡氏寻根志
胡氏裔孙志未休,溯源汀水漫寻幽。
乾隆川蜀离乡路,数世萍踪岁月悠。
族谱残篇详旧迹,祖茔故地引思愁。
南山仗网情难断,终使宗亲再聚头。
古邑音书遥断绝,一朝重续韵长留。
先远奔波心血注,炜芝助力秘踪浮。
魂牵井屋元坑处,梦绕朱坊血脉丘。
二百余年根未断,家风继世韵长酬。
(胡永超与胡南山总版主)谈谱
2024.12.12
上一篇:胡适故里 | 寻访曹诚英